关于“冬季风暴”行动末期阶段第六集团军突围问题的意见
2023-06-23 02:20:24 哔哩哔哩

简短扼要的说明一下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前日我不幸误卷入到本人操刀翻译的Youtube博主TIK制作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系列视频的内容争论中,并得到了“事先考证再翻译”的建议。本人忙于时效性的翻译,又有学业上的研究方向掣肘,并没有心力保证视频在制作过程中结合具体考证,进行严谨的注释和评论,在此表示歉意。然而,本人决定将目光集中于“冬季风暴(或‘冬季雷暴’行动)”中后期(即12月中旬这一时期),德军第六集团军突围的问题,发挥本人作为历史系学生的能力,进行一次尽己所能的分析,同时也写下本人的评论。请与我讨论者也密切注意问题具体对象。

虽然写文章的初衷与跟TIK视频的争论有关,但本人的立场不植根于任何人,仅为有限研究后独立得出的结论。


(资料图)

如上

关于本文所引述的材料:

由于本人没有时间和精力,搜集大量原始材料进行研究,本文的内容将植根于如下三份材料:

大卫·格兰茨《斯大林格勒战役》小小冰人译本。

冯·埃里希·曼施坦因《失去的胜利》,戴耀先译本。

冯·埃里希·曼施坦因《失去的胜利》,1955年德语版。

“冬季风暴”行动的实施与曼施坦因的现实困境

在谈到第六集团军在12月中旬是否应当突围时,我们必须讨论的是它的先决条件,也就是冬季风暴行动。“冬季风暴”行动的实施能否成功,决定了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是否应当实施突围。而“冬季风暴”行动本身在实施过程中,其所承担的价值应当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一一阐述。

关于“冬季风暴”计划的原文文件,我在格兰茨的书中和曼施坦因的回忆录中都未看到,因此暂且遵循曼施坦因在回忆录里所阐述的内容,大略可以被概括为如下三条:

1. 第57装甲军(第4装甲集团军)在科捷利尼科沃一线出击,任务为,突破敌军掩护兵力和阵地,从背后或翼侧攻击和占领斯大林格勒南部或西部的合围阵地,即“承担主要解围任务”。

2. 第48装甲军(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从顿河-奇尔河桥头堡出击,攻击苏军掩护兵力的侧背。一旦第4装甲集团军面临意外的问题,将以第57装甲军和第48装甲军所部在下奇尔斯卡亚形成合力,第57装甲军在此作为跳板发起攻击,第48装甲军则派出一个较弱的突击群朝卡拉奇推进。

3. 在第4装甲集团军的突击群达到目标程度后,由集团军群下令第六集团军发动突围,与第4装甲集团军构成联系,并投入到后续战斗。

关于这一计划内容,有几点需要注意:第48装甲军本来作为两个突击钳之一的任务被改为辅助突击;第57装甲军在遇到强大阻拦时可以朝下奇尔斯卡亚方向前进并攻击,即在奇尔河桥头堡联系后继续实施进攻;第六集团军具体突围的时间,由集团军研判并命令,这一突围是为直接与第4装甲集团军取得联系。

应当说,曼施坦因的计划十分合理,在他能够掌握的兵力下,这种突围方案已经是十分节省时间且有用的了。但我们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曼施坦因的回忆录里,他也提到一件事:解围第六集团军是为将该集团军作为一支可用的野战部队解救出来,意在让其作为改善战线预备队困境的解决方案,这一价值是读者要牢记的。

毋庸置疑,冬季风暴行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兵力不足的制约,且最高统帅部调集兵力上的确不能优先满足曼施坦因的需要。这里面笔者有两个观点:其一,德军最高统帅部对于战局的评估存在乐观倾向,因此执着于固守现有阵地,维持现有部队的情况下调集兵力解救第六集团军,没有收缩战线的计划;其二,曼施坦因本人的需要主要立足于顿河集团军群被赋予的解围第六集团军的任务,他的客观情况不能预见到小土星行动的爆发,其作战目标是最大限度调集可用兵力解围,最高统帅部的其他疑虑并不能放在他的任务中的考虑范围内。

因此,曼施坦因在他的权力范围内尽其所能,这一点无可指摘。

“冬季风暴”末期的困境:曼施坦因的建议与问题

在12月19日,也就是曼施坦因对最高统帅部请求批准第六集团军突围,和对第六集团军下达下一步行动指示的时候。德军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明确的:第57装甲军已经没有能力完成“冬季风暴”行动原规定的要求,即攻击到距离第六集团军20-25千米左右的布津诺夫卡一带。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依靠“冬季风暴”行动继续解围已经不现实。与此同时,小土星行动也爆发了,德军整个左翼正在面临预备队严重不足的困境,战线收缩已经成为必然。

此时,曼施坦因的解围行动,以及最高统帅部对于这一行动的一个置关重要的根本目的还是没有变化的:德军需要第六集团军所部被解放出来并维持战线。

然而,在预定计划下德军的解围行动无法实施的情况下,曼施坦因提出了一个补充计划:

第六集团军在原有“冬季风暴”行动规定并准备的20-25千米的突围距离基础上,继续前出进攻,尽可能与第57装甲军取得联系,在取得联系并获得补给后,集团军各部开始完整地撤出阵地并向南转移。

这一段我直接对照了1955年版《失去的胜利》中的原文(附录第12,在戴耀先版为附录7的内容),图片如下,内容与中译本基本无差异。

这里面我也必须指出TIK在视频中的一个误解,即“冬季风暴”行动的突围计划中包括了“霹雳”计划,从事实上看,“霹雳”计划应当是一个补充或者预备计划。然而TIK在计划上有一点没有说错:“冬季风暴”行动中的确要求保卢斯实施20-25千米的突围以取得会合,因此“霹雳”计划并不代表保卢斯从斯大林格勒的突围,而代表在实施了“冬季风暴”行动的突围距离后,再补充实施一个向梅什科瓦河的突击。然而,“霹雳”计划同样并不要求第六集团军所部在突围的同时立即放弃阵地,其任务是相似的,即接应第57装甲军携行的补给车队补给第六集团军,尔后将部队整体实施突围。这和冬季风暴行动的计划也是一致的,在曼施坦因的回忆录里,他同样提到了希特勒在冬季风暴行动计划前,大致允许第六集团军在建立联系后不继续留在斯大林格勒城。当然,关于他是否在之后还有这样的倾向,我们要继续分析下去。

现在回到这个补充的“霹雳”的命令上来。它的用意仍然是希望将第六集团军作为一个整体,缓步向南转移并回到己方阵线,但它给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留下了一个极其严苛的任务,即超越向梅什科瓦河的攻击。保卢斯出于“冬季风暴”行动的需要,已经做好了按照原计划,突击到布津诺夫卡的准备,这在12月17日的第六集团军内部成型的计划同样可以得到印证。但“霹雳”计划给出的要求不一样,它虽然不是强令第六集团军完全脱离战线,立刻全力实施突围,但它的内容是要求第六集团军独力承担一个向梅什科瓦河继续突击的任务。而这,如果在没有后续安排的情况下,的确是超出了第六集团军所能承受的压力的。

曼施坦因的想法是,通过空投补给燃油等方式,继续支撑第六集团军的突击群朝南进攻。我们暂且不论空运补给能否事实上达成这一点,有一个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保卢斯是否真的有能力打破近卫第二集团军的封锁?保卢斯的原突围计划本身所设定的20-25千米的距离,是为在短暂的坚持后,就能得到第4装甲集团军的会合的,无需继续承担苏军长期的对于该突出部的压力,但“霹雳”计划恶化了这个因素,保卢斯的突围行动不仅无法得到第4装甲集团军进攻的足够影响,还必须承受苏军持续的反扑,与此同时,还要抓住时间,不予重组的情况下直接继续向南进攻,打破苏军的封锁与第57装甲军会合,同时要保持这一走廊,并且要掩护补给车队返回斯大林格勒,然后再实施第六集团军的突围。

尽管苏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周边的部队实际战斗力可能不会有预想的那么强大,第六集团军所构建的突击群仍然需要顶着这些部队的压力,用和原计划规模大抵相似的兵力,构建一条比原计划长大约一倍的走廊,并且还要维持固定时间以保证补给车队的通过,这对于第六集团军来说,负担过重且严重没有把握,和曼施坦因所言一样,是极其冒险但唯一一种可以尝试的方案。另外,之所以说德军并不是会立即脱离阵地,是因为曼施坦因建议将重武器放在西南侧,补给车队无疑是为了保证重武器也能够转移的举措。

而在“霹雳”计划本身上,是否与脱离斯大林格勒城直接相关?虽然从结果上要求第六集团军撤离斯大林格勒,但在最终在接应回来补给车队之前,德军仍然必须固守在原有阵地上,或者只能进行有限的收缩(是否要收缩未见于命令,无法确定)。

也就是说,“霹雳”计划的冒险并非是让第六集团军全军脱离原有阵地南下突围,而是第六集团军负责接应的突击群,也是该集团军几乎仅有的机动力量必须实施一个自身极其难以实现的目标——超越原计划的准备,在不确定的补给下朝梅什科瓦河突进,击破一切苏军的反击维持突出部,并与第57装甲军会合。

因此,这个冒险的可行性是严重大打折扣的。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这是曼施坦因在试图将第六集团军尽可能作为一个可用整体解救出来的情况下,所拿出的最好方案。

为什么突围没有出现?

这个问题很可能是最容易引起争论的,但笔者不畏惧陈述自己的观点。TIK认为,未突围是曼施坦因独断的没有下令,保卢斯十分积极;曼施坦因认为,未突围是希特勒严禁撤离斯大林格勒,保卢斯畏缩不前,不敢于发起唯一的攻势;格兰茨则在书中认为,虽然是希特勒的命令的责任,但保卢斯应当可以在曼施坦因强制违背希特勒的意志的情况下,下令实施突围的时候同意并执行,但最终问题在于保卢斯没有能力实现这个突围,且“霹雳”计划没有能够得到批准。

笔者的观点,在整理后与格兰茨所述有所接近,但也有不同,因此陈述。

毫无疑问,由于曼施坦因12月19日的命令,保卢斯原计划的“冬季风暴”突围计划和“霹雳”计划必须无缝结合,这导致“霹雳”计划能否得到批准直接决定了曼施坦因的计划有没有实施的机会。

然而,“霹雳”计划的可行性是存在严重问题的。早在保卢斯准备“冬季风暴”这一原计划的突围时,他就发现了苏军正在突围方向上调集兵力并构筑层层阻击线,而一旦“霹雳”计划不能成功,第六集团军将更快走向覆灭,因为其少有的突击群和机动力量将更快被消耗殆尽。然而,曼施坦因的计划的尝试不容许保卢斯失败,这对于手握整个集团军的保卢斯来说,毋庸置疑存在着极大压力。

保卢斯事实上确实如TIK所说,有着明确的可以发起“冬季风暴”所规定的突围行动的授权,但这一突围行动不能达到解围的目的,必须通过实施补充的“霹雳”计划来达到目标。

我们稍微倒回12月18日晚间,保卢斯和曼施坦因之间的电传电报交流。根据格兰茨的原文,保卢斯提出了三个意见:

方案一:正常执行装甲部队经布津诺夫卡突围的命令。

方案二:在未与霍特会合时选择突围。

方案三:继续坚守。

这里TIK也搞错了一件事,方案二并不能和“霹雳”行动划等号。“霹雳”行动要求保卢斯在继续维持第六集团军的防御态势的情况下,延伸突击群的行动,保卢斯所给出的方案二,则是整个集团军在付出惨重装备损失的代价下实施突围,同时也提到如果能保证与霍特的会合,能够更加容易。也就是说,方案二如果能够与霍特取得会合,基本约等于“霹雳”行动,如果没有,则是保卢斯方案二本来的初衷:在惨重代价下实施突围。

然而,保卢斯所着眼的事实是方案二大概率会以惨重损失为代价,曼施坦因则着眼于方案二如果存在与霍特会合的可能则更加容易实施,两者实际上以不同的观点交流了这个方案。

另外,关于TIK是否篡改了曼施坦因说的话,这里暂时插入一下:

TIK在视频中引述的格兰茨的原文为“Provisionally the previous orders stand.”这句话的翻译结果是“前述命令暂时维持”,或者说“暂时我们还要维持前述命令”,这一点我反复推敲,没有翻译错,和小小冰人所说的“先前的命令是暂时的”也没有什么含义上的区别,考虑到格兰茨也是美国人,他所使用的应该是英文,我暂且遵守TIK所引述的这句话。因为本人手上没有格兰茨引述的材料副册的英文版,不知道格兰茨原来写的是否也是这句英文,因此请求帮助。如果格兰茨原文如此,但其引述的电报原德文的含义不是这样,也必须再次推敲,这些问题,笔者决定交给有资料对照的人,来在原文上协助参考。

请有资料的读者在这句话上留心一下,如果可以希望能帮助写在评论区,德语或者英语原文均可,万分感谢。

言归正传,曼施坦因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他也同样无法保证,“霹雳”计划能够保证与霍特的会合,积极推动“霹雳”计划是在创造这个机会,但没有100%的把握,因此他也不敢于抗命发出“霹雳”代号,这也是为什么在12月23日出现了如下对话(斯大林格勒卷二上第326页引述):

在对话里,能看出来曼施坦因没有希特勒的授权无法实施计划的痛苦,但也同时在暗示保卢斯能否自行决断下达“霹雳”计划。然而,保卢斯直到最后都在要求曼施坦因对于“霹雳”计划的授权,很不幸的是,曼施坦因同样无法给予此授权,他也还没有违令下达的先例。然而,这至少证明了一点:保卢斯同样也在积极地推动“霹雳”计划的准备和实施,他最大的阻力,确实是自上而下的授权,从直系来说,这是曼施坦因,但追根溯源,是希特勒无法批准这个计划。

然而,毫无疑问,曼施坦因将责任归咎于保卢斯是不合理的。他希望保卢斯抗命下达此命令并实施突围,没有意识到在抗命这个问题上,保卢斯私自抗命所承担的责任,比曼施坦因自己抗命下达“霹雳”代号本身更加巨大。保卢斯可以抗命下达“霹雳”的实施,曼施坦因同样也可以抗命发出“霹雳”代号,两者之间并不存在谁可以做谁不可以做的问题,然而,也如曼施坦因在12月19日所下达的命令一样,第六集团军必须等待顿河集团军群发出“霹雳”的代号,因此,最终决断取决于希特勒,如果希特勒不能下达,最好的选择是曼施坦因抗命下令“霹雳”(即发出“霹雳”的代号),这样保卢斯必然可以执行,如果曼施坦因坚持不抗命,那么才能期待保卢斯抗命,实施“霹雳”,这是一个层级责任和职权问题,并非主要责任的大小,而是选择次序的先后。

而和格兰茨的分析一样,保卢斯犹豫的原因就是“霹雳”的可行性。“霹雳”计划的最终目标是让第六集团军作为一支完整的机动战斗力继续在东线填补缺口,这也是计划的初衷,而如果保卢斯不惜抛弃重武器等为代价实施全面突围(即不惜结果执行方案二),其性质将发生决定性的改变,即第六集团军即使救出,也大概率不能作为一个野战集团军继续达成曼施坦因的期待,而只能构建更小的一部,在补充重武器后重新投入到战斗中去。而如果保卢斯完全无法和霍特实现“霹雳”的会合,这种全面突围带来的是德军消耗更多人力物力收容和重组部队,这种情况下,冒险救出来的第六集团军所能发挥的作用就更小了,也不符合曼施坦因的初衷,与此同时,能否在苏军的反攻和接下来释放出来的机动力量的压力下继续坚持,也严重存疑。根据格兰茨的表述,12月24日第57装甲军在苏军的反攻下严重摇摇欲坠,这建立在第6集团军所部继续牵制着周遭苏军部队的情况下,如果第6集团军全面突围,这毫无疑问只会更恶化第57装甲军的处境,而由于奇尔河和科捷利尼科沃方向因为小土星行动出现了部队调动(12月23日第11装甲师调离奇尔河填补缺口),斯大林格勒前线的危机只会更加严重。

也就是说,此时突围的权衡就并不是绝对的“突围比固守有用”了。第六集团军的突围,在德军一方的解围期待是,必须能够作为机动力量继续使用下去的,而不是一支丧失大量重武器,以状态严重不佳的步兵和少量坦克构成的,需要收容和重组的部队。保卢斯同样也有着这一期待,他期待的也是第六集团军能够尽可能完整地脱离。而希特勒可能思考的也是一样的问题。他所考虑的不一定是固守斯大林格勒本身,而是同样考虑,以这样残破的一种方式救出第六集团军,还能否真的实现当初解围的目的。

因此,笔者认为,在曼施坦因同样无法保证“霹雳”行动大概率会顺利取得成功的情况下,他很可能也认为,继续留守斯大林格勒是无奈之举。在他回忆录最后的表述里,他的目标已经不是“将第六集团军作为可用力量拯救出来”了,而是“拯救第六集团军的战友”,也就是说他推动“霹雳”,在不能完整脱离的情况下也期待着保卢斯的麾下能够回到战线一部分,不再顾及利用它的代价。因此在这一点上,笔者已经不能苟同曼施坦因的策略。他“霹雳”行动的计划无疑是万策尽的无奈之举,但这不代表积极推动“霹雳”行动同样必然能使得第六集团军会如他原来的期望一样,作为一个整体被救出来。他在“霹雳”这件事上,看似周密的计划下存在着过大的隐患,已经不能被认为是100%优于留守斯大林格勒的策略了。

我也注意到了有观点认为,拯救第六集团军的资深士官等骨干人员,对于德军续后的发展大有裨益。但在曼施坦因当下面临的问题来说,这个问题决计不能成为让第六集团军冒险突围的原因。因为没人预见得到之后对于这些资深人员的绝对需求,但第六集团军作为一支骨干力量,在很可能无法顺利整体突围的情况下,还能继续牵制苏军,对于当时岌岌可危的南线战局来说有着不可代替的重大作用。我们不得不承认,希特勒和其命令下的最高统帅部,无法及时下令战线收缩,给曼施坦因拯救南线的行动带来了极大的难题,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可能无法为战局增添一支强大的机动力量的情况下,下令第六集团军实施突围,带来更多苏军部队的解放(它们或许不能直接投入到关键地段的进攻,却能纾解防御地段的压力,使得苏军突击力量更为集中),也是同样不可取的行为。

在这个问题的赌博上,没有人应当得到全面指责,这就好比半杯水的问题:希特勒看到的是半空带来的问题,他不能批准保卢斯实施“霹雳”;曼施坦因看到的是半满的好处,因此认为值得拼搏一次,让第六集团军哪怕可能付出惨重代价的情况下突围。两者决断,如果放在资深人员对德军战局帮助的这一远见上,几乎无法成为评价希特勒和曼施坦因的根据,因为两者着眼于当下和下一步的战局,均无法抽出精力想象如此问题,因此,两者在这个问题上都是合理的,希特勒考虑到了第六集团军在尚存工事内的坚守能够为南线战局的缓解提供更大的帮助,故而没有批准“霹雳”,曼施坦因考虑到了一旦能够完整带出第六集团军,对南线的缓解的好处,故而大力推动“冒险”,而保卢斯在其中所充当的,是一个立足于自己集团军继续生存的处境的人,在“霹雳”的抗命决定摆在他眼前的时候,他要么选择更大的风险,要么选择继续固守到灭亡,而这不代表他不愿意实施突围——他同样认可这一行动来得越早越好,但他同样需要100%的把握来保存自己的部队实力,不让它招致更早的灭亡(比如“霹雳”失败)。

最后,关于曼施坦因的责任问题,笔者认为曼施坦因在战役中做到了最好,但在撰写回忆录时,确实过分责怪了希特勒和保卢斯的决定。将回忆录这一份依旧带着主观观点的材料的全部作为客观历史材料的行为不可取,无论是认为保卢斯冥顽不化拒绝突围,还是认为希特勒固执己见不肯抓住机会,都只是在这个问题的赌博上看到了不同的问题罢了。而这一局赌盘不同寻常:把握并没有来的那么大,或许两边会互相指责,但话语权会落在活到最后的那个人,因此曼施坦因的回忆录里,如刚才谈到的过分责怪也可以偶尔被读者回避,直到格兰茨等人对档案挖掘为止。

感谢阅读。

nightmirr 6月23日凌晨

(即将发布时感觉话尚有未尽之处,或许后续还会再写一点)

如果希望讨论,欢迎在评论区里探讨,我在文章中的措辞并不激进,因此如果遇到直接言语攻击,或者挑衅的情况,我会不予理睬。

最新新闻: